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陽歷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淮南子·天文》有云,冬至后 105天,北斗星指乙“, 則清明風至 ”。古人以為,萬物到了這個時期, 都如朝露綻新,欣欣而榮:“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時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問》)
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清明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宋元時,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明清時期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受漢族文化影響,中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基本主題,此外還有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植樹、拔河等眾多戶外游樂活動,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團等食俗。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
吃青團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其實青團就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計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它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青團子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
蕩秋千
這是古代時候最流行的清明節習俗,放至今日也非常受歡迎。蕩秋干能夠增進人們的健康,還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勇敢精神。
植樹
我國的植樹節雖然是每年的3月12日,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植樹節的時間是定在清明節時候的,所以清明節也是非常適合植樹的時間段,種植樹木是我們綠化環境的重要活動,希望全民都能參與進來。
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
清明節“掃墓”,需要關注祖上墓地風水的變化。要清除墳上雜草、雜樹,若發現墳包有缺損,需添加新土或修補,墓碑上也要保持清潔。墳墓上長植物的,必...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離開母親已經年了,在年里,不知道用多少滴眼淚對母親的懷念思念想念之情。清明到來,獨在異鄉的星空下,久遠的深情如潮而至,點點...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寒食節的主要習俗包括禁煙火、吃冷食,如青團等。寒食節宮廷女子常見的游樂項目是蕩秋千。清明節的習俗則包括掃墓祭祖、踏青郊...
清明節的食物有清明粿、艾青酸菜煎餃、清明粄、艾葉煎餅、香煎艾草粑粑、艾葉煎蛋、清明粑、生煎清明餅等。青團也叫艾草團,是江浙地區的傳統小吃。用...
2024年清明節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敬愛的革命烈士們,邇們用邇們的鮮血灌溉了中華民族的土體;你們用你們肉體搭建起了數不勝數的橋梁;你們用你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
清明節不是固定日期哦!清明節就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體現的是農歷中陽歷的部分(中國的農歷是陰陽合歷),所以清明節一般是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