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yīng)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
合上《親愛的安德烈》,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yīng)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著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yīng)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yīng)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fēng)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xí)慣了的舊房子吧。”時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guān)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xué)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愛是不存在隔閡的,別讓親情成遺憾。
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最大的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做為兒子的安德烈慢慢隨著歲月成長,自然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自己的思考,有對這個世界獨特的理解和抱負,他的生活圈——那也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進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漸漸平淡了。
做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顯然慌了,因為她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和她無話不說的兒子,變得對她幾乎無話可說。于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希望能借此走入十八歲兒子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
龍應(yīng)臺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她的18歲,住在一個偏僻、窮困、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xué),對阿波羅登月、中國文革一知半解,外邊的世界對于她來說不存在。她的兒子80后,生活在德國。他的18歲,踢足球,在酒吧和朋友聊天、準備考駕照、去旅游和學(xué)中文。音樂和美術(shù)對龍應(yīng)臺來說只是知識,不屬于內(nèi)在涵養(yǎng),自然有對追求美的貧乏和對生活藝術(shù)的笨拙。而安德烈在舒適、有教養(yǎng)的家庭長大,網(wǎng)絡(luò)給予其豐富的知識,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也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生活習(xí)慣、個性發(fā)展、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倆都在思考、學(xué)習(xí)其中的是坦誠和愛。從他們的對話里,我看到的龍應(yīng)臺,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獲了巨大的幸福。
對于此我感到羞愧,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書本,課外習(xí)題等等充斥著我的生活,我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即使有接觸也沒什么話題。是啊,并且是兩代人的差距,或許我們可以和同齡的人聊幾個小時,但絕不會和父母談心。
我明白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許有很多的人覺得自己和母親之間有著很大的代溝,覺得自己和父母無法溝通,可是相信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有人說距離可以抹掉一切,但我覺得距離抹不掉的是親情,那份愛是不存在隔閡的,下一刻,請帶著愛去理解你的家人。
又過了一段日子,又讀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開始寫讀后感了。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這本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羨慕他們這種真誠的沒有絲豪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開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聽他們說說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其實用書信交流是一種非常棒的交流方式。書信中的交流沒有當著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煩惱,也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感受,然后明向我們在這個時期的煩惱,懂得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他們會給我們回一封帶著他們愛意的信,我們也就更能時白他們的期望,良好的溝通就此建立,這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父母,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在我學(xué)習(xí)的星海中,讀過不少書,就如顆顆行星,難以數(shù)清,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著名文學(xué)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看著手中的書...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著作的兒童文學(xué)小說,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xué)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xué)校退學(xué)后,...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戲劇,是一部具有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于1596~1597年。劇情是通過三條線索展開的:一條是鮑...
《老人與海》讀后感:最近我讀了《老人與海》,書中的老人讓我非常感動和佩服。他是個漁夫,孑然一身,駕著小船。在墨西哥灣流中釣魚,連續(xù)84天一無...
城南舊事讀后感范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打動我的不是它充滿詩意的名字,而是封面上那油畫般背影中站在雪地里的女孩——英子,撲閃著靈動的大眼睛...
《愛的教育》讀后感:我被正在讀的這本書《愛的教育》中的小女孩所吸引,所感動,她的“堅持”,她的“執(zhí)著”,讓我明白了原來,堅持也是愛,堅持到最...
小英雄雨來讀后感:今天,我讀了《小英雄雨來》這則抗日小故事,課文寫了雨來掩護革命戰(zhàn)士并且與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歌頌了雨來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
童年讀后感:《童年》是高爾基對照自己的童年寫的一篇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代的兇殘和黑暗,高爾基就生活在這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可他并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