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并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其次,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早在興中會成立前后,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視學習和傳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進化論、天賦人權學說、共和政體和自然科學。他們通過宣傳天賦人權的學說,使人民能理直氣壯地爭取民權;通過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使人們了解“自由、平等”的涵義;通過介紹西方政黨制度,倡導發揮新型政黨的作用。
這些有關民主和科學的學說,成了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做了思想準備。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隨著一批覺悟知識分子的產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開來,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條件。
民族危機加深和社會矛盾激化?: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導致民族危機加深。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加劇了對人民的盤剝,致使民怨沸騰,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這種背景下,各階層人民的斗爭遍及全國,資產階級開始成為主要的角色?。
?清末“新政”的破產?: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續反動統治,清政府不斷借改革之名加強皇權,最終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統治危機?。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及與其相聯系的社會力量也有所發展。為了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桎梏,發展資本主義,民族資產階級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經濟利益的維護者。這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其中骨干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1、孫中山,被譽為“革命的先行者”,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他在1905年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成為辛亥革命的領導核心。
2、黃興,與孫中山并稱為“孫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在武昌起義中擔任戰時總司令,親自督戰,為保衛革命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3、李烈鈞,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杰出貢獻的民主革命先驅。他在1911年秋奉命北上,參與策動海軍起義,并率軍光復安慶,支援武昌,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敗的一面。成功: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以及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國的思想深入人心。失敗:它沒有使中國...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