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小的時候,住的地方靠近墳墓,經常玩喪葬之類的游戲。孟子的母親說:“這里不適宜用來安頓我的兒子。”就遷居到市場旁邊。孟子又模仿商人沿街叫賣。孟子的母親說:“這里還是不適宜用來讓我兒子住下。”又遷居到學校的旁邊。孟子便學習祭祀祖宗的儀式以及進退朝堂的規矩。孟子的母親說:“這里可以讓我兒子住下來了。”于是就在那里住下。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游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還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里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將家搬到一處集市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買賣那一類的事。
孟母又說:“這里也不是我該帶著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將家搬到了一個學宮的旁邊。這時孟子所學玩的,就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這里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這里。等到孟子長大成人,學精六藝,終于成為有名的大儒。后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孟子:名軻,是孔子儒學的繼承人。
墓間之事:指模仿喪葬之類的事情。
所以:用來。
賈(gǔ)人:商人。
衒(xuàn)賣:沿街叫賣。
徒:遷。
俎(zǔ)豆:古代國君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處指祭祀儀式。
揖(yī)讓進退:打拱作揖、進退朝堂等古代禮儀。
焉:在那里。
中國有句古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名言。這均表明環境能夠移人。孟母所以要“三遷”,目底是為兒子尋找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事實證明,孟母做得對,他的兒子孟軻后來成為了儒教的“亞圣”。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母三遷”指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出自《孟子題詞》。環境是孩子成長和生...
孟母三遷的啟發是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給人很多的思維...
孟母三遷故事發生的地方,分別是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今名鳧村,現屬曲阜市),鄒縣城西廟戶營,以及學宮之旁。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在《三字經》里也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段落。講的就是孟母教育兒子孟軻的故事,強調的是社會環境對...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山東,孟母先是住在墓地旁邊,然后是搬到商鋪旁,最后搬到了學堂附近。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山東地區,這個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能夠在更好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從而帶著他從墓地旁邊搬到了集市里,再從集市...
孟母三遷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接下來分享孟母三遷文言文翻譯注釋。
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的事。接下來分享孟母三遷的故事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