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故事:一只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只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漁夫從那里經(jīng)過,就把河蚌和鷸鳥它們兩個都捉住了。《鷸蚌相爭》告誡人們做事要權(quán)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一只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只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么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到河里去。
河蚌心理想:“假如我不放過鷸鳥,一天、兩天之后,鷸鳥的嘴拔不出去,鷸鳥就別想活,總會餓死!”鷸鳥心理也想:“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蚌回不了河,蚌是要渴死的!”河蚌和鷸各自都有著小心思,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漁夫從那里經(jīng)過,就把河蚌和鷸鳥它們兩個都捉住了。
《鷸蚌相爭》告誡人們做事要權(quán)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做人要學(xué)會忍讓,否則兩敗俱傷只能讓第三方得利。
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為了利益兩方面鷸蚌相爭,結(jié)果最后卻被第三方拿走了好處。
“鷸蚌相爭”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zhàn)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zhàn)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zhàn)演習(xí)手冊。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chuàng)作的虛構(gòu)雜劇,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該劇具有較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
名人友誼小故事簡短:漢末地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好朋友,一天清晨,他們一起在菜園中鋤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當(dāng)作沒看見一樣揮鋤,把它看成一...
又短又好的故事及道理: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他順手拿起一只,依次與其他碗輕輕碰擊。但是幾乎碰遍了所有碗,也沒有一只滿意的。原來他的訣竅是:當(dāng)一只...
水滴石穿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該成語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斷地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堅持不懈,集細(xì)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難能的...
鄭人買履是說有個鄭國人因過于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于教條心理,依賴數(shù)據(jù)的習(xí)慣。后用以譏諷墨守成規(guī)而不重視實際狀況...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拢粗嗳弧P稳萑说男膽B(tài),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
東施效顰是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xué)別人的長處...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yīng)該遵守公序良俗。孔融自小聰明好學(xué),才思敏捷。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