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作者王勃在文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山繪水,將讀者帶入一種絕妙的佳境。景情結合法、色彩變化法、詩畫統一、虛實相間法等。文章前半部分側重寫景,生動地展示了滕王閣壯美秀麗的圖景,描繪了宴游唱和之歡樂。后半部分觸景生情,反復抒發了作客他鄉、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
景情結合法。文章前半部分側重寫景,生動地展示了滕王閣壯美秀麗的圖景,描繪了宴游唱和之歡樂。后半部分觸景生情,反復抒發了作客他鄉、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文中雖流露出相信時命運數的消極思想,但作者正視現實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在文中無處不在。可謂景中有情,情中見景。
色彩變化法。文章不惜筆墨,極力渲染,盡展色彩變化之美。如“紫電”、“青霜”、“聳翠”、“青雀”、“黃龍”、“白云”等,真可謂五光十色,搖曳生輝。特別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盡力表現出山光水色之色彩變化,上句用色淡雅,下句著色濃重,在對比中突出了秋日景象之色。
詩畫統一法。文章第三段濃墨重彩地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了美的極致。文中寫閣門美、屋宇美、山川美,寫遍地宅舍、舸艦迷江、漁舟唱晚,真可謂是山清水秀、國富民強的江南風景圖,特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既具有詩的意境,又兼備畫的情調,想時像一幅充滿詩意的大自然風景畫,讀時像一首妙趣絕倫的好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虛實相間法。作者登高望遠,不僅馳目四方,而且思接萬里。文中既實寫目之所見,又發揮想像,描摹目力難極之景。如為渲染閣中氣氛,作者借助聯想,讓樂聲喚來徐徐清風,讓歌聲阻遏高空行云,讓雅士像陶淵明那樣暢懷痛飲,讓文人像謝靈運那般能詩善寫。如此虛實相間,不僅使讀者對所寫之景有具體真實之感,又使讀者視野開闊,目通萬里。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后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
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后,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使西域全境統一于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后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
文章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表面上看起來《滕王閣序》是在記錄所發生的事件,但也是作者傾訴自我、自我表達的機會。節奏鏗鏘,抑揚頓挫,兼具文學性和...
《滕王閣序》全文行思縝密,緊扣題目,不拘一格,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接下來分享滕王閣序名句摘抄。
高一年級學的,《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駢文名篇,唐代詩人王勃所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
滕王閣序,原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初唐詩人王勃的作品。唐高宗上元二年,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竣工,舉行盛大宴會慶祝...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意思是,越處于窮困的境地中,越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能拋棄自己的凌云壯志。這句話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下面整理了《滕王閣序》駢文的特點,供大家參考。
《滕王閣序》全文由地理人文的敘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繪,再由美景轉到抒情,緊密聯系,轉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