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進攻陜北紅軍,張、楊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未果。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楊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即為“西安事變”。歷史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蔣介石到西安,威逼張學良、楊虎城執行“剿共”計劃。張楊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都遭到無禮訓斥,他們于12日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促進了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1、日軍占領東北后,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
4、蔣介石拒不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親臨西安督戰,堅持剿共(直接原因)。
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
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即蔣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進攻陜北紅軍,張、楊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未果。
西安事變的兩位主人公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上,我們學習到的歷史過程都比較地簡略,也只是寥寥帶過,重點是在其所產生的歷史意義上...
西安事變大家都知道,那么西安事變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又是誰發動了西安事變呢?
很多同學都知道西安事變,大家應該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西安事變可以和平解決?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雖然都知道西安事變,但是事件的具體過程應該并不了解,小編整理了西安事變的過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同學都聽過西安事變,那么西安事變的手抄報都需要寫什么內容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安事變觀后感范文小編已經為大家找來了,大家一起看看其他人對西安事變的感悟吧。
西安事變的簡介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了,還為大家找來了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