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可以使人進步,下面介紹的是哈姆雷特主要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后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隨后,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并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
由于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并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并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后來人。
《哈姆雷特》這部作品創作于1601年,它是莎士比亞創作生涯中最輝煌的第二時期創作出的最成功的悲劇。16世紀末17世紀初,正值伊麗莎白統治末年,這是一個充滿著激烈斗爭的時期,現實的主流是資產階級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這使莎士比亞滿懷著實現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心。
而另一面,是封建勢力的反撲,這使莎士比亞憂心忡忡。前者成為《哈姆雷特》的主題基礎,后者成為這部悲劇的氣氛的基調。正像莎士比亞在劇本中說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的模型”。
莎士比亞以文藝復興時代復雜而激烈的生活內容為血肉,以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為靈魂,借用“王子復仇”故事為軀殼,創作了這部具有巨大典型意義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近代歐洲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
意思是每個人的教育背景不同,心境不同,領悟不同,對于《哈姆雷特》的解讀當然也就不同。現在這句話適用范圍更廣泛,表達的意思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有著復雜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接下來分享哈姆雷特簡介。